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农养山庄 动物趣事——牧羊犬和一群芦花鸡

时间:
2019-02-26 21:46:13
来源:
转载

摘要:农养山庄 动物趣事


 农养山庄 动物趣事

                                                                                                  摇   摆  巡  逻  鹅

       大黑是一条狗,一条大狗,纯种牧羊犬。
      很小的时候被我带到了山庄,散养在山上,它不咬人,也不狂吠,见人走进了就趴卧在地上,眼睛向上怯怯的看着你,完全没有一只大狗的威仪。
      老张把大黑由小喂大,从开始特别喜欢,到后来就不喜欢了,用他的喜好说它不看家,也不咬人,是条傻狗!
      大黑最快乐的事儿就是赶着一群芦花鸡玩儿,鸡们也不怕它,它不吃鸡,也不真咬,但是外来的流浪狗想偷鸡吃,大黑就会很雄壮地站起来,把来犯者吓跑。它长得很高大,毛顺而油亮,比公鸡威猛很多,确实能够吓唬人!它们同居在阳坡上,颇有些'犬守夜鸡司晨'的和谐味道。
      可是,大黑有一个恶习颇让老张头痛:背着老张进鸡窝偷吃鸡蛋!芦花鸡下了蛋就会欢叫着走向大黑,哥哥嗒哥哥嗒地似乎在告诉大黑:黑哥,快吃去吧,还热着哪。大黑则慢悠悠走向鸡窝去享受还带有母鸡体温的鸡蛋。从它们那默契劲儿老张判断,这绝不是初犯,也不会是偶然。因为这么干的还不止一只芦花鸡,这很让老张不仅头疼,而且恼火,
      “你这狗东西,这可是柴鸡蛋呀,我都舍不得吃,都让你吃了,怪不得喂剩饭,你不好好吃,原来有新鲜的!”
       一顿棍棒之后,看不见大黑再偷吃鸡蛋,但是每天鸡窝里的蛋却并不见增加。大黑依旧是不好好吃老张喂的饭!老张思忖着:这狗一定是长了心眼儿,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才进鸡窝吃蛋!
      老张用一条铁链把大黑拴在了一棵枣树上。心想:看你还偷吃不?


      大黑失去了自由,不能再随性地出入鸡舍了!
      芦花鸡们依旧自由自在的出入鸡舍,到处觅食和溜达。白天经常会看到,有几只在大黑的枣树下吃大黑饭盆里剩下的狗食,吃饱了就在树荫下干洗土浴。大黑虽然被限制了自由,有几只母鸡陪伴它就餐和午休,倒也没显出有多少失落,只是铁链不够长,活动半径毕竟有限!
      直到有一天,老张发现了新的情况,大黑才又重新获得了自由。
      母鸡开始在枣树下大黑的活动半径内土浴坑儿里产蛋,产下的蛋大黑依旧是及时笑纳,不改初衷!

(王东认养的鸡)
     
      老张给我一讲,乐得我前仰后合:这是大黑在和你斗智斗勇啊!前面先培养了个《羊妞妞和狗狐狸的故事》(见上期“农养山庄”公众号),现在你又要创造《芦花鸡和牧羊犬的新闻》呀!老张摸着自己的脑袋:怪哉,这农养山庄倡导遵循自然,我还没理解呢,这动物们就先懂啦。我忍俊不禁,对老张说:
      “人们习惯于已有的认知,改变很难呀,你以为自己对自然的改变都是对的,殊不知,早就错了,自然界的动物们深知,相互依存、永续生存的道理呀!也许是狗故意剩下点狗食给鸡吃,鸡下了蛋还给狗呢?”
       老张以为然,又不以为然,说:
      “我活了五十多岁了,觉得新鲜。我得管管她们!”
      他决定把狗放开,把鸡圈上!(看来人们还是喜欢用已有的经验设计别人未来的生活呀)
       老张修补了鸡舍,安装了木栅栏门,把芦花们圈了起来,解开了大黑的锁链,大黑重获自由!
       重获自由的大黑每天都会到处跑跑,也会围着鸡舍转圈,或者朝着芦花们轻叫,或者趴在鸡舍边打盹,毛色逐渐的又恢复了起先的油亮。
      一周后的一天,老张羞笑着跟我说:
     “老于呀,鸡出不来了,狗也进不去了,但鸡蛋自己跑出来了!”    我看着老张,心想:难不成一个人在山庄呆久了,脑子出毛病了?又看着他不像发烧的样子。
      我跟着老张走进鸡舍(鸡舍很大,实际是坐北朝南的一大间木板房,鸡在里面生活还是很舒服的),老张指给我看:在鸡舍的东南角,并排有三个圆圆的小坑儿,大小正好卧下一只母鸡,坑内干土松软,适合群鸡土浴梳毛。
       我不禁赞赏起老张来:
      “你养的土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而且爱干净。还是本地的土鸡品种好哇,换了新坏境,不能到外边洗澡了,就在屋里建浴室,创新又聪明!”
      老长脱口而出:“哪儿呀,鸡在坑儿里下蛋,狗(老张从来不叫它大黑)伸进爪子来,把蛋掏出去吃。”
      我问:“它们定时吗?”
      答:“知不道,反正母鸡一叫唤,‘哥哥的,哥哥的,’那狗东西就跑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掏出来了,趁热吃。”
      “哈哈哈,哈哈哈简直笑翻”了我了:
      “老张啊,你说它还趁热吃?”
      “趁热吃,这家伙能听出来是那只鸡的叫声,不是所有的鸡下了蛋叫唤它都来。”
      “你能听出来是那只鸡叫不?”我捂着嘴问老张。
      “听不出来,我没那本事,你能听出来么?”
       我仰天大笑,一直笑到肚子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干脆就势躺倒在地,仰望蓝天,心中慨叹“人不如狗哇!”上次小笨狗狗狐狸的行为就让我发出过一回这样的感慨,这次大洋狗牧羊犬又给我上了一课呀!
      老张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及时制止了芦花鸡和牧羊犬背着自己投蛋喂狗(投怀送抱)的行径,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大黑就是一条傻狗。
      大黑重新被拴到了那棵大枣树下,芦花鸡们也不再被放出来了。它们双双失去了自由。在它们眼里,老张成了“坏人”,尽管他每日依旧喂食给他们。
       鸡们开始重新下蛋到窝里,依旧会“哥哥嗒、哥哥嗒”地叫,大黑就会昂着头朝向鸡舍低吼几声。隔着一片杏林,它们过上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生活。
      我本以为,老张就此胜利,满足了自己设计、规范狗和鸡生活的意愿,故事就此打住。直到有一天老张告所我:
      发现了黄鼠狼!
      摇摆鹅要登场……
   
       
于磊荐书 人生品读

 

     《老人言——你一辈子都要听的老话》

     《老人言》有诸多版本,编著者不同,侧重面不同,注解也不同!中国华侨出版社这本比较接地气,好理解,传送广泛且久远!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呢?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看待问题的深刻。姜还是老的辣,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经历的事儿多,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多,也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这些老人言,都是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的祖辈们吃过亏,受过苦,交过了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智慧,让我们无法不去敬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老人言,是一种智慧的寻根。
       老人言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只不过他没有以实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智慧,也正因如此,老人言才显得更加的宝贵。因为口耳相传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岁月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岁月帮我们淘汰掉那些并不值得流传的经验,而留下来的就都是能够指导我们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一些成功的人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他们遵循老人言的特质;那些失败者的身上,我们则可以清晰地觉察其违背老人言的行为。
   “忍得一时,风光一世”这时老人言。韩信遵之而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未遵而乌江自刎,终令天下英雄扼腕叹息。
     “得意之时不可忘形“这是老人言。曾国藩遵之自裁其军,得享天年;年羹尧未遵,居功自傲,落得被赐自尽的下场。
      “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这是老人言。朱元璋遵之以广积粮、缓称王而雄踞天下;袁术未遵而夺玉玺、 君位,终为天下所不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老人言是对马云、俞敏洪这样的成功者最好的诠释,而“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这句老人言不也正好是那些天赋过人却耽于幻想而最终一事无成的失败者的注脚吗?由此可见,对于老人言这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智慧,我们是不能不重视的。
      老人言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浓缩,隽永有味,字字珠玑。它们是立身处世的法则,是求索生活的道理。老人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且实用性强,包含生活的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只要你能听老人言,明白其中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然会让你受益终生。
      读完这本书,书中的语言不仅会是你一辈子都要听的老话,也必将成为你都要的老话。

探索自然  节气生活



       惊蛰——当春乃发第一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为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此时应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春雷响,当春乃发声。尽管这一天不一定是阴天打雷,百虫们依然如期从长眠中醒来。他们在洞穴里蛰伏了一个冬天,终于等到了出头露面之日——惊蛰。
   乡民说,“春雷惊百虫”,百虫们听见雷声就“出蛰”了。其实,百虫们不是被春雷叫醒“惊而出走”的,而是因为春天来了,大地回暖了,是被春天叫醒的。从惊蛰起,长虫(蛇)、蝎子、蜘蛛、蚰蜒、蚂蚁、蜂、獾、黄鼠……各种冬眠的昆虫,野生动物们伸伸胳膊,蹬蹬腿脚,打着哈欠,先后回到自己从前活动的领地,开始了新生活。


      农历二月二,赶在惊蛰前后,二月二,龙抬头。所以进了二月,剃头的人多,人们都想在二月二这天剃龙头,据说能给孩子带来平安,吉祥和发达。

      惊蛰天转暖,动物发情欢。动物世界里一个个新生命,从惊蛰起开始孕育。二、八月,正是配种好时节!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断凌丝,地气通,万物长,更是种树的好时机。乡民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栽树忙一天,得益数十年。每年的这个时节,乡民都见缝插针地种树。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树经验,种树时绝不干一刀切的蠢事,而是根据不同土质,不同地形,地势,种植不同的树种。常常是在土质好的路边儿地边儿,栽种杨树、柳树,树间栽种棉柳、紫穗槐;在河道、池塘岸畔栽种柳树。沙里青杨泥里柳,栽上能活九十九;在土质盐碱度重的路边,地边栽种椿树、刺槐;树间栽种红荆、棉柳、紫穗槐;在房前屋后栽种榆树、椿树、枣树:在院子里栽种石榴树,香椿树,花椒树,枣树,杏树等;在村头巷口儿栽种国槐。在红壤酸性土地里栽种枣树,香椿树,苹果树,在中性土壤里栽种桃树,杏树和桃树。在沙壤土地里,栽种梨树、山果树、桑葚树,柿子树;在碱性土地里栽种枣树,枸杞等。枣树抗旱、抗涝又抗碱,易栽易活儿还易管。


       乡民栽树最讲实效,他们既看眼前更看长远,既看直接利益,也看间接利益。从下面一些农谚里,就能体会出他们在种树上的远见卓识:

       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宅旁栽上几棵杨,十年就能盖新房。四年椽,十年檩,15年当梁够标准。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苹果五六年。核桃柿子六七年,枣树当年就见钱。柿子核桃寿命长,梨树杏树活百年,子子孙孙吃不光。栽树占地一条线,保护农田一大片。树木成林绿葱葱,旱涝灾害无影踪。


          乡民种树,不用组织,不用号召,完全是一种祖训、传承、利益引导下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种起树来,非常认真。他们说,起苗不伤根,栽树坑挖深;挖坑大又深,树苗易生根;深埋使劲砸,扁担也生涯。深深的,浅浅的,结结实实暄暄的。种树要护树,不护不成树,种树如种田,管树如休棉。三分种,七分管,栽树不活是人懒。爱花花结果,惜柳柳成荫。

正是:

          惊蛰“九九”艳阳天,

          万物复苏春昂头,

          河岸杨柳成淡绿,

          沃野遍地耕牛走。



注:今年山庄义务植树活动详情见《分享收获》篇

        惊蛰节气文字部分摘录自中国农业出版社 朱殿封编著《乡村里的二十四节气》一书



山庄散记:


今古诗词  雅韵欣赏

朋友圈虹雨发布自嘲诗一首,齐方、李清方两位方家老师应答两首,录之以飨诗友:
                   
 
 自嘲(虹雨

盲为韵律不知羞,墨浅腹空扮雅流。

砌字堆词拉典故,拙腮笨嘴和朋俦。

     挥毫何晓愁心老,对镜方知满目秋。     

人世几回能任性,欢声笑语应无休。
 
 
  
(齐方

韵律无非是桥梁

添花锦上声抑扬

才情似凤插双翅

美好诗篇唱心房


(李清方)

自嘲一律韵工清,

齐论田诗两秀峰。

富贵牡丹真国色,

虹雨诗坛露峥嵘!


       老师们相约,将于春暖花开时节,在山庄小住,举办诗词书画笔会。届时,山庄将会洒扫庭除,大锅炖菜,招待大家!


     农养山庄 分享收获

    行于大道  绿树成荫

农养山庄招募志愿者,2019年植树节期间(3月12日至4月12日),义务在山庄“行于大道”两侧植树!志愿者自备树苗12棵以上,山庄负责规划大道两旁植树位置。

植树成活,可按志愿者要求命名路段!

志愿者招募对象: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

1:和睦家庭

2:同班同学

3:道和团队

4:志同群体

5:中小企业

6:微信群主

7:群众组织

8:有为个体 


美景交给志愿者 品种任由栽树人




 亲手植绿 造福子孙



 行道树在自己手中 光明路在大家脚下



 
路已铺就 虚位以待 栽种大树 成就人生

志愿者报名时间:2019年3月2日——2019年4月2日

报名方式:关注“农养山庄”公众号报名或电联13103026777

植树地址:顺平县大悲水库东岸--农养山庄



    飞鸡认养  果园认租

   A:山间每年散养上树鸡600只,270天成熟,认养费用:135元每只,(10只起认)雌雄同价,每只母鸡可产40枚左右鸡蛋(归认养人)。

 

  B:认租果园土地每年每分地1500元,含果树7--9棵,山庄负责果园日常管理及林下作物栽种,果实归认养人所有;认租人每年可获得山庄湖畔木屋免费居住2次(每次一天)。

 

 

   本次认租认养招募时间:立春2019年2月4日——春分2019年3月21日

   我们在春的气息中计划秋的收获

  湖畔山间 自己动手 新鲜呼吸 干净饮食

 
  此文章为新华书店图书业务部于磊部长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