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境的本源【砚楷山水小品】
- 时间:
- 2021-12-20 12:02:26
- 来源:
摘要:时间总是以使万物变化的方式来昭示它的存在,如果我们静下来,试着忘却时间,只沉浸在精神的畅游中,就有可能不被时间牵绊。“山静日长”不仅超越了时间的尺度,也突破了生命的止尽。
砚楷,祖籍保定博野县,河北美协会员,河北书协会员,设计师:六维空间书画培训机构负责人,仁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大爱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大爱中国公益书画院副院长,河北广播电视台【文化之旅】签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天安门城楼,刘志丹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等国内外画廊,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自幼随祖父研习书法,每日一课,后拜入著名花鸟画家江立社先生门下,随江先生功习丹青,日课之外得先生悉心指导,期间数度只身赴京受教于黄胄先生。
88年入河北师范学院油画系刘志庸教授/罗磊明教授/高作人等诸先生门下,功习油画,至此中西兼善。
思与境的本源
文/砚楷
画/砚楷
时间总是以使万物变化的方式来昭示它的存在,如果我们静下来,试着忘却时间,只沉浸在精神的畅游中,就有可能不被时间牵绊。“山静日长”不仅超越了时间的尺度,也突破了生命的止尽。倪瓒说:‘"至人不与物俱化,往往超出乎两间‘’。山水画的空白不是空的,虚之实和实之虚。是空的相反,是充满,是洋溢。有与无不是绝对的,有亦是无,无亦是有,相通相生。笔墨、线条,是造型的需要也被赋予了一种禅意,西画求满,中国画留白,因为它欣赏着两者。
发胸中逸气,写天地生机,“心淡若无”。一丝尘垢便无下笔处。”其操笔则解衣盘礴忘我无为,“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思与境偕、至美至乐艺术境界,“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是也。
中国画之“得意忘形”。忘形并非排斥形,而是关注本性。非有形,非无形;既是有形,又无形。两者皆含。有形、无形都是对形的执着;不为形累,超越之始。
万物出之于心,“心即理”,是造就自然秩序之所在。“心外无物”、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都把自然看成生命的整体,其物化精神与境界生成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心为道舍”,道寓于心,言万物生发之本原。故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佛家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生”与“灭”都无法脱离自然本真的母体,精神超越与自然本真和谐同处,相生相灭。
自然界的山石、林木、泉水等,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与照搬,不是具体的区域性山水,而是笔墨化后形式化、艺术化的山水,是性格化与诗意化的山水。阳光装满河流与峽谷,同样装满枯枝,我们要从装满枯枝的河流和峡谷中找到透出的嫩绿细节。我们要从听见草地的露珠滚落阳光的声音里找到幸福的福祉,思绪从露珠里分娩的花朵中,伸向摇曳着绚烂的天空。
以“观看之道究存在之本相”或具像表现,或主观意象,皆以意为本。表述心绪与思想,探求艺术本相。
造化万象,取之为我。施以文心,妙境顿生焉,由意生境,由境达意,应是每一位画人要通达的标高。画者以笔墨的形式探求个人的审美理想,源于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思维逻辑。
相较于书法的形象,诗歌的抽象,中国画既具备现实的真实,又具有精神的超越,在“虚”与“实”之间留存了精神安放的心理空间,造就了一个现实与理想相容相存的无限场域。
所以说画者对人与自然、生存环境、宇宙生机、人类命运的体味与沉思,通过对恬淡、幽静、空寂的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对人与宇宙和谐的向往。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