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俗斋艺谭 (第63期)
- 时间:
- 2022-12-20 11:03:52
- 来源:
摘要: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 年)状元及第,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历任翰林院修撰、陕西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赞善、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署理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帝师翁同龢
文 / 韩立壮
翁同龢太有名了,他的名气源自他的仕途。
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 年)状元及第,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历任翰林院修撰、陕西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赞善、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署理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其中任户部尚书达十余年。在此期间两入军机处,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甲午海战和百日维新皆与其关联颇深。
晚年翁同龢 翁同龢与在京常熟籍官员合影
翁同龢的名气,亦源自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翁同龢少年时就以能书闻于乡里,中状元后书名更大噪。他勤奋,笔耕不辍,自云“点灯弄墨真无俚,忘却明朝橐笔忙”。他广览碑帖,刻意摩挲各家风格,吸其精髓。良好的家学渊源及社会地位,为翁同龢早年学书和文化积淀提供了保障。翁氏早年书法,以帖为主,取法欧褚柳赵,书风崇尚瘦劲、秀美。中年开始,继学颜体,兼学苏轼、米芾诸家,取其浑厚、端庄。至晚年,致力于碑学,潜心揣摩北碑及秦汉碑,博采众长,并渗其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谈及翁同穌书法:“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穌的特色。”
半俗斋藏翁同龢行书对联
翁同龢曾说过:“学习碑帖重在气势,不在点画”“陶冶众体而成一家,不必囿于某家某法”。透过翁同龢的书法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其对书法艺术审美观念的践行。其楷书淳厚中蕴潇洒之气,苍劲中显丰泽;草书行云流水,颇具怀素神韵。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赞翁同龢“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第一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也以为“松禅学颜丰厚,老苍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洵不诬也”。
半俗斋美术馆外景
梁启超说:“松禅本擅画,为书名所掩耳。”翁同龢学画迟在同治前叶,时已年近四十,且并未从师,而是从临摹入门。其居官京师,常至厂肆玩赏书画,遇见佳品,便爱不释手,却又无力购下,往往向同好收藏者借来临摹,痴迷以至连宵不辍。翁氏最喜临摹“四王”山水画卷,对八大山人朱耷的人物花卉亦爱涉猎。他认为:“一幅画是否深厚,不在密致稠叠,所谓深厚,在笔不在境,虽草数笔,未尝不深且厚也。”所以,翁同龢所作多为笔致疏少、意到为先的文人画。翁画传世者以山水为多,素竹次之,花卉较少,且尺幅多数不大。翁氏所作山水画疏淡清逸,拙中见雅,自谓“破墨枯毫任自然”。
翁同龢山水画
翁同龢的名气还源自翁氏藏书。
常熟翁氏藏书积六世,历时 160 余年,被列为明清九大藏书之一。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后,其侄孙翁斌孙为其看护在京中的房产和书籍,第二年,便将翁同龢寄存在京寓的书籍字画、文件档册、手迹等,一部分移存天津,一部分装运回常熟,伴随翁同龢度过凄凉的晚年。后则荡然四散,渐被公私收藏,南京图书馆收藏有 5000 佘册。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收藏有 400 余种 1700 多册翁氏藏书,其中有《贞观政要》《皇极经世》《今水经》等 20 种明、清刻本及抄本,还有翁同龢手校汲古阁刻本《后汉书》残本,翁斌孙抄校本《东华录》,翁曾源、翁曾荣、翁之润、翁之廉等翁氏家人藏书。常熟博物馆也藏有翁同爵《皇朝兵制考》手稿、翁斌孙的《笏斋日记》手稿等几种。而寄存到天津的藏书则由后代翁万戈在解放前运到美国,2000 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资购回,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上图藏宋刻本《渔樵问对》 上图藏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
翁同龢的书法作品被收录于《松禅老人遗墨》《翁松禅写书谱墨迹》《翁同龢手札》等书集中。画作被收录于《翁松禅人物山水册》《松禅遗画》《翁瓶笙书扇集》等画集中。诗作被收录于《瓶庐诗稿》。2005 年学者谢俊美编纂《翁同龢集》出版,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一。
半俗斋美术馆外景
刊头题字:樊世纲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艺术品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原称)
河北半俗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作者简介:韩立壮
篆刻家
河北省书协会员
保定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保定市中国画学会理事
河北半俗斋美术馆特约书画篆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