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应该给《潞河督运图》更名

时间:
2024-08-31 18:49:07
来源:

摘要:《潞河督运图》是一幅天津人都十分熟悉的纪实长卷,从雄伟的户部钞关及钞关浮桥画起逶迤经过三岔河口、一望无际的储盐盐坨、华丽壮观的皇船坞、桃红柳绿的紫竹林村,描绘了巡盐御史出巡、盐坨地开春坨、运盐船络绎

应该给《潞河督运图》更名
作者:高伟
 
      《潞河督运图》是一幅天津人都十分熟悉的纪实长卷,从雄伟的户部钞关及钞关浮桥画起逶迤经过三岔河口、一望无际的储盐盐坨、华丽壮观的皇船坞、桃红柳绿的紫竹林村,描绘了巡盐御史出巡、盐坨地开春坨、运盐船络绎不绝过盐关浮桥的美丽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康乾盛世时期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城市景观、道路分布、公筑寺庙、人文风情,图卷中画了神态各异的各种人物820余人,海船、渔船、官舫、小舟等各种船只60余只,是一幅真实反映二百多年前天津城市风物的纪实图卷,是我们天津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这幅美丽的长卷,从发现起就被人为的造成误判,把他当做“潞河督粮”的一幅图卷。经过天津文史学者们不懈的考证,终于掀开强加在它身上的谬误,露出画卷本真的面目,应该是描绘巡盐御史巡查盐务和天津盐坨行盐的图卷。2023年5月12日,数十位文史学者和专业人士齐聚津沽记忆博物馆发出倡议,正式倡议把该画卷更名为《海河巡盐图》,著名书法家唐云来先生重新为《海河巡盐图》题写了卷首。
 
        自古天津就是产盐胜地,渤海湾的“芦台玉砂”历来都是给皇家的贡品。康熙七年(1668)巡盐御史孟戈尔代向康熙皇帝提出建议,说长芦“巡盐御史”的官署,一直在北京,可是长芦盐务都在天津,平日处理公务有些鞭长莫及,请求把巡盐御史署移到天津。康熙准了孟戈尔代的请求,转年巡盐御史署就迁到天津。把明代的“饷道衙门”改建为“巡按长芦盐课察院衙门”。百姓们记不住这么多字,就简称“盐院”。自此,每年巡盐御史出巡就改从从天津盐院出发,巡盐御史站立船头,富丽堂皇的官舫扯起风帆,四周行驶着御史出行的仪仗和护卫船队,巡视的第一站就是天津盐坨。
 
 
        天津城北自明代就有储存贡盐的盐坨,盐运司迁到天津后,把海河东岸大片芦苇地辟为盐坨地,做为盐商们存储官盐的盐坨。盐坨每年春秋两次开坨,分别是放盐和收盐。从《潞河督运图》画面上看盐坨地盐工正在开春坨,用芦席包裹的盐包被盐工们用勾杆扁担装到船上,通过画面的描绘我们似乎能听到盐工们打包和高亢的劳动号子,一幅热火朝天的开坨景象。海河中,一艘艘装满盐包的船只,接受盐关查验,鱼贯地驶过盐关浮桥,运往各自的引地,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盐坨对面的海河西岸,坐落着一座规模雄伟的庙宇,高大的《护国保民》牌楼耸立在河岸,它就是供奉妈祖娘娘的天后宫,津门百姓俗称娘娘宫。天后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宫内供奉“海神”妈祖,随着漕运的兴起,妈祖就随着漕运的船队由福建沿海来到北方天津落户。来往的漕船、盐船及商旅船队都要在此停船,上岸到妈祖面前祭祀祈祷。他们焚烧香蜡,跪拜如仪,献上供品,祈祷娘娘保佑一路顺风、旅途平安。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载,曾多次来天津普查民情,但始终没有专门乘坐的御舟,每次来天津,都是由盐商临时调派,临时改装,很不方便。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下旨命天津地方官员在三岔河口附近选择地点建造皇船坞一座,坞房五十四间,置办御舟十一只,供皇上来津巡幸或赴江南时乘坐,并令内务府专门派人携款到天津监造。天津官员接到朝廷谕旨后,立即派人勘察地址、征集民夫,最后选择在季家楼对面、海河西岸马家口一带,在海河弯道上动工修建。六栋皇船坞分为两排,每栋面阔九间,雕梁画栋,琉璃瓦顶,华丽壮观,围墙一周绿树环绕,俱显皇家气派。季家楼后来改建了天津站,据此说来,现在的津湾广场建筑群就是当年的皇船坞旧址。
 
 
        紫竹林村坐落在海河西岸的一片高台上,一片片茅屋草舍组成了村庄。正是桃红柳绿的仲春时节,村子里开满了各种鲜花。从画面上看,四周有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几块农田散落在高台下,两个农夫正在小河边用戽斗给农田汲水。村头的小路上,牧牛的童儿倒骑牛背,赶往水井边饮水。砍柴的樵夫,担担的小贩出入其间,荷锄的农人行走在小道上,稚子在门前玩耍,村妇屋内浣衣,鸡鸣犬吠马嘶牛哞可闻,一派风光旖旎田园景象,吉祥平和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临近岸边的树丛中,挑出一支酒幌,屋前凉棚下,一老者坐在木椅上,悠闲的注视着靠岸的海船。万绿丛中闪出一角绿瓦红檐,香烟缭绕,磬声悠扬,古刹梵鈴,肃穆神圣,犹如仙境。庙内供奉观音大士,院中栽有紫竹一片,故称紫竹林庙。
 
        紫竹林村的村名就源自这座寺庙。由于这里水深面阔,常来天津的船户水手都喜欢在此地泊船,把携带的货物拿出一点在庙前的空地上出售,吸引着四周的村民都爱到此地购物。此风一直延续至清末,在此地形成一条商业繁华的紫竹林大街。回程的海船也喜欢在此补充给养,稍作停留,扯起风帆,一路顺风,驶向渤海湾。
 
 
一幅《海河巡盐图》,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天津的历史,如今,图卷上许多地方旧址尚在,这幅图卷是我们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绝不容许别人把它占为己有,因此,这幅画卷应该更名,必须更名,向全社会宣示这幅图是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高伟)